金錢心理學


書名:金錢心理學

這本書主要說人是不理性的,在花用金錢時會受到哪些影響,但其中有些觀點我比較不認同,像是使用心理帳戶以及使用信用卡,因為使用得當,其實更能幫助理財,我在想作者可能是以比較極端的例子去呈現,用非常不理性的角度去觀看,但透過書中的例子還是能提醒自己不要犯了基本的錯誤。

---------

影響花錢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四項


「心理帳戶」

作者認為不同的心理帳戶,像是日常開銷、娛樂、獎金帳戶,其實都是來自同一個帳戶,「自己的錢」,所以不應該分開區別。

因為人不是理性的,很容易挪用其他帳戶來補貼另一個帳戶,或是花費該帳戶時,不會思考到其他帳戶的機會成本,反而限制了思考。

像是獲得一筆獎金時,會放到獎金的心理帳戶,而影響購買的東西,例如拿去買奢侈品。

除非能理性的思考,不將各個帳戶間的預算挪用,並且合理的規劃,才比較適合使用心理帳戶。

「免費」

通常會讓人喪失判斷力,使用免費品後,會使所有權感增加,讓自己覺得好像擁有了這項商品,進而增加購買的慾望。

「付錢的痛苦」

像是用籌碼代替賭金,會感覺沒在花錢,降低付錢的痛苦。

時間拉長時,花錢的痛苦會下降,就像用信用卡,只是延遲支付,但是拿到商品的當下,會覺得是免費的,等到月底收到帳單時,才發現那筆支出。

預付就像是悠遊卡,儲值完,消費當下通常只會注意餘額,而不是花了多少。

提前支付或是延後支付都會降低付錢的痛苦,進而影響到了當下的判斷。

「金錢的相對性」

領出$200,相對於手續費$5就顯得沒什麼,會讓人更容易不在意,而花掉那些小錢。

定價$100折扣變$60的商品相對於$60的商品更有吸引力,即便是同樣的商品只是換了包裝,所以不應該評估省下$40,而是專注花掉的$60

花費$10,000的手續費$20相對於花費$100的手續費$20,會來的便宜,容易讓人忽略,消費時雖然手續費佔總金額的比例不同,但都是花費$20的手續費。

幸福感也是相對性而比較出來的。

---------

考慮機會成本的方法,關注當下花掉的錢,會放棄未來的哪些選項,像是花錢以前問自己,這筆錢可以拿來幹嘛?

定錨效應,數字的暗示會影響人對價格的判斷,像是到一間鞋店,看到有雙售價$2,000的鞋子,再看到$500的鞋子,會以$2000為基礎,覺得$500的鞋便宜,但是市價可能只有$300,這也有相對性的概念,而對一樣東西瞭解的越少,越容易受到定錨效應的影響。

公平性,會影響對價值的認知,比方一位鎖匠花30秒開鎖要價$200,但另一位鎖匠花30分鐘要價$200,就會覺得只花30秒開鎖的鎖匠收費太貴,但這樣沒有考慮到技術的費用以及減少了自己浪費的時間。

語言文字會影響判斷,像是聽到五星級就會覺得比較好吃;聽到第二件打七折,就會想再拿一件。

品牌標籤,影響了對產品效用的客觀性,像是進口商品比國產商品好。

知識落差越大,要越多購買前的功課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