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19的文章

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

書名: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 作者透過自己工作十年來,從菜鳥到主管的經驗,經由 面試、工作、離職到轉換工作的方向 ,告訴讀者盡量去避免哪些過錯,以及遇到問題時怎麼處理會更好。 這本書對於我這個社會新鮮人確實蠻有幫助的, 工作當下只會想到自己,不能理解主管為什麼要這樣做,沒辦法從主管、公司的角度去思考,往往賭氣後的下場就是丟了飯碗,若是能提早學到換位思考,對於未來是有益無害,透過前人經驗當作借鏡,學習工作的生存法則。 --------- 平庸的人花時間抱怨,不甘平凡的人碰到問題急著找方法解決。 盡量提升自己的「賤人抗體」。 以道德層面來說,不該對外批評自己公司,甚至指名道姓地罵人、留下紀錄,這是工作的基本操守。 就算再氣、對方行為再過分,都得找到適當出口,但同事或同業的任何一人都是要避免的,防人之心不可無。 積極、樂於接受挑戰絕對是很好的工作態度,但工作上越級打怪終究是事實,再怎麼辛苦都得正視失敗。失敗可以反映出能力的不足,能突破自信所掩飾的盲點。 機會只有一次,加倍用心得不到別人一半成就,就是一種警訊。把握機會固然重要,但還沒準備好各方面的能力時,可別急著上台。 職涯初期盡量往大公司去,把專業能力磨到一定高度。學會被管理才知道如何管理,掌控大局的經驗不用急著要,等時機成熟,自然會把你推到想要的位置。 把爛工作做好就是你的本事,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先坐下來協調,在工作量暴增的時候一起討論對策。 同樣是磨練技能,能否智取,應該取決在衝突點當下如何撥亂反正。就算工作量再不合理,撕破臉都不是聰明人會出的招。 工作頭幾年,錢多不是好事,起頭苦一點無所謂,與其貪婪的伸手亂抓,倒不如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、更強大,好讓機會過來找你。 工作是一連串的自我實踐,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就需要抵達。比夢想更重要的是階段性目標,與其想著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不如思考明天你需要成為怎樣的人。 初入職場的新鮮人務必抱著「不問會死」的心態,有任何一絲絲不確定,務必厚著臉皮問到底。 先求穩,再求好,工作是結果論,過程再苦都不重要,只要如期完成,對公司就是有用,比誰都能坐穩位置。 找出職場偶像,觀察對方的人格特質跟生存優勢,當參考,保持良好互動,不斷與他們學習。 在職場上,情感

看穿內心情緒的行為暗示心理學

書名:看穿內心情緒的行為暗示心理學 在看過幾本心理學的相關著作後,發現自己比較喜歡行為心理學,透過觀察動作,瞭解為什麼那個人會有這種反應,我覺得蠻有趣的,也想要學習這部分,但最難的不是瞭解這些理論,而是觀察,反而是因為沒有刻意練習觀察,其實不太會時時刻刻的觀察別人,自然就不會運用到那些理論。 這本感覺算是入門款,很淺顯易懂,蠻多部分在其他書內看過,如果要選擇,應該要再去閱讀更詳細的書籍,或許能更瞭解較深入的部分。 --------- 交際: 出醜效應,初次見面時可以出點醜,讓看到對方有小缺點時,就比較不容易緊張,會想與對方交談,甚至做朋友。 運用綽號來拉近距離。 不要只想談自己想說的,要會聆聽,並且適時的回應,不要打斷對方,安靜地看著他的眼睛。例如:瞭解、原來如此、點頭回應 ... 等等。 反射話術,掌握對方表情,從有關「情緒」的關鍵字,重複回應一次,或是找出對方是何種情緒,將其說出,可讓對方多發言。 引導對方說話時,可以拋出問題起個頭,話講到一半,看著對方的眼睛。 門把效應,想知道的事情在談話結束時,再隨口發問,例如:雙方從椅子站起離開時。 聽到對方說「不懂」,有時候其實是不想懂,也就是討厭,說再多說明都沒用。 對方說話婉轉時,假裝不懂就對了,可以讓對方說出心裡話。 眼神: 對方說話時看著他的眼睛,但未說話時,視線要移開,可以觀察手、腳,才不會讓對方太緊張。 逃避、拒絕時,眼神會移動,頭部也會微微擺動。 動作: 伸手觸摸是想擁有的淺意識。 說謊時,會緊張,心跳加快,鼻子會癢,會下意識摸鼻子,或其他抓癢的動作。 不安時,語氣較慢、微弱,所以要訓練講話有氣。 講話時手遮住嘴或將手放在嘴巴周圍,試圖隱藏真正的自我。 厭煩焦慮時,會不自覺的摸脖子後方,或是解開鈕扣、領帶、撥弄頭髮或綁頭髮。解開項鍊或摸喉結下方,是想緩解緊張的情緒。 對方需要發言權時,會用食指指向你,或敲桌子發出小聲音等等。 皺眉、揉鼻子是討厭的訊號。 坐著時,雙腳打開較有自信,反之則較沒自信。 原先緊閉雙腳,若開始打開時就有敵意,準備反駁,所以要趕緊避免爭論。 用腳尖敲打地面時,很輕快代表心情不錯,很粗魯代表不

只要看起來很厲害,就可以了!巧妙直入人心的暗黑心理學

書名:只要看起來很厲害,就可以了!巧妙直入人心的暗黑心理學 心理學的範圍很廣,但不知道要從哪個部分開始看起的人,可以考慮這本書,有90則心理學相關的故事,這本書的作者也有寫另一本書,是以漫畫的形式在講述心理學,可以透過大量的彙整內容找出喜歡的方向,在深入瞭解,是一本還不錯的入門書。 --------- 說服對方的方法: 談判時,可以選擇一邊吃飯一邊聊天,會容易讓人感到放鬆、產生好感,比較不容易被拒絕。 說出缺點或短處,反而能提升信任。 交涉時,先讚美對方,讓他覺得有自我價值。 互惠好感,稱讚、釋出善意或是給予免費的東西,對方也會一樣方式回應你。 先提出大膽的請求,讓對方拒絕,再提出原本的請求,對方會比較容易接受。 一致性原則,先提出小要求,在逐漸提高要求,對方會比較容易接受。 肯定句法,讓對方對小事連續說出「是」,可以利用天氣之類的話題,再慢慢進入主題,把對方引導至自己的步調。 若對方用肯定句法時,可以在「我知道了」後面加上,「但是」、「若是」在主張自己的主張。 句尾加入,對吧、是吧、不是嗎、對不對,讓對方產生相同意見,帶有「確認對方的意見也和自己相同」的語意,誘導達成意見。 兩面提示,說出優點也要說出缺點,更能說服別人。用在對方還在選擇或是還沒計畫(建立在沒有信賴基礎)。 片面提示,只說優點,不說缺點。用在已經決定購買或是有計畫了(建立在有信賴基礎)。 自我暗示,談判時,選自己熟悉的環境,較有自信。 自動化反應行為模式,請求時加上「因為」以及「理由」,更容易說服別人。 稀有性原則,以「這句話只告訴你」、「因為是你我才說」、「不容易再碰到面」、「以後可能不會見面」為開頭,對方會比較願意做出幫助或是相信。 從眾效應,以「大家」代替「我」,不要用「我認為」,要用「多數人認為」,數據分析也可以用上這技巧。 在講某項知識、行為時,運用這是基本「常識」,常識兩個字也有從眾的效應。 透過第三者效果更好,讓人以為多數人都知道,人們較容易相信第三者,像是消費者對商品的評價,或是讚美都適用。 堅定立場或是運用權威效應,少數派也能贏過多數派。 要爭取機會或是否定他人,就要慢點在說出意見,先讓別人說。 轉移論點

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

書名: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這本書是運用多則故事來說明溝通的技巧,內容跟「 99% 的人輸在不會表達」差不多,但更為豐富,兩本可以挑比較喜歡的一本看即可。 溝通的技巧大多都是心理學上的應用,這也讓我瞭解了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」內容提到的,建立多元思考模型,其中心理學最為重要的原因,因為很多事情都與心理學有關,只是當時不懂也不會運用,自然就沒有發現,但漸漸地瞭解以後,就發現生活上時時刻刻都與心理學有相關。 --------- 不批評、不責備、不抱怨,經常微笑。 批評不會改變事實,反而招致憤恨,只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、指責和抱怨別人。 處處為他人著想,瞭解他人的需要,才有辦法影響他人。 想改變一個人的方法沒有,只能透過讓他人覺得他很重要,找出優點,讚美、鼓勵他人。 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,找出他人的需求,進而引起他人改變行動。 真誠的關心別人,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。 不要只專注在「我」,而是要真誠的關心,例如:記得對方生日。 記住每個人的名字,初次見面時可以多重複講幾次,加深記憶。 專注聆聽,鼓勵對方多說自己的事情,不要打斷對方。 可以調查別人的興趣,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,想引發別人的興趣,就要討論他感興趣的事,先聊興趣再談生意,讓別人感到重要性。 保留他人的顏面,不與人爭辯,除非對方有問你的意見。 辯論只會讓人口服心不服,觀點不會改變。 討論時,先引導對方說「是」的答覆,這可以引導對方進入肯定的方向。 聽過讚美的語言後,比較容易接受逆耳的批評。 間接指出錯誤,保留別人的尊嚴。 合作時,由自己提供看法,但是讓對方做結論,這會讓別人覺得這主意是他想到的,也比較容易接受,因為人對於自己會較有信心。 尊重他人意見,不要輕易否定他人,不要把話說死,用有彈性的字眼,例如:我認為、我覺得。 由別人的觀點去看事情,問自己他們為什麼要那麼做。 鼓勵競爭,設下挑戰,是鼓舞的不二法門,似激將法 聽到讚美後會比較容易接受批評。 犯錯時立刻承認,主動說出錯誤的地方,先承認自己的錯誤,才能指正別人。 遇到憤怒、不公平的事情發生時,以友善的態度開始討論。 小孩考九十,卻說「但是」可以更好,應改為,「如果」繼續努力一定可以更好。

被討厭的勇氣

書名:被討厭的勇氣 本書評價蠻兩極的,有些人認為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,有些人則認為對人生很有幫助,內容是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,讓讀者慢慢瞭解阿德勒心理學,在看這本書前,我的思維比較接近年輕人的想法,所以看這本書時彷彿自己真的再跟哲學家對話一般。 這本書會挑戰自己原有的思維,甚至有些觀點會有點無法接受,雖然內容簡單明瞭,但要做到卻很困難,這也是阿德勒心理學難以執行的原因。但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幫助換個角度去思考,而不是只用既有的想法去看一件事情,就像是多學習了一種思維模型。 --------- 沒有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,而是都住在自己賦予意義的主觀世界,所以問題不再於世界是什麼樣子,而是自己是什麼樣子。 自己的想法決定了這個世界的樣子,我想這就跟正念有關係吧,當自己覺得這個世界對不起自己,那就會聚焦在不好的事情上,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糕,但換個角度,如果都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事情,一定不會讓事情越來越糟。 如果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,想用它來說明一切的話,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中。應該追究的,不是過去的原因,而是現在的目的,問題不在「經歷過什麼事」,而是「如何解釋它」。 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。決定你人生的,是活在當下的自已。 只是把不幸當成讓自已特別的武器,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。 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,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,只是「勇氣」不夠而已。換句話說就是缺乏「變得幸福的勇氣」。 人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「我是對的」,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。如果你認為自已是對的,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,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。 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,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;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,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,你不可以因此動怒,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。 要區分是誰的課題,方法很簡單。請想一想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由誰來承受? 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,這是別人的課題,你是無法干預的。 必須有人開始去做。就算其他人不配合,也和你沒關係。應該由你開始,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。 完全只在乎「別人是如何看我」的這種生活方式,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,只關心

99%的人輸在不會表達 1+2

書名:99%的人輸在不會表達 1+2 人與人交際,最重要的就是溝通,而我最不擅長就是交際,所以想學習溝通技巧,看到書店暢銷排行有這本書,稍微看一看覺得蠻喜歡的就帶回家,原本看第一本 時,某些部分覺得內容有點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,好像不是我要的,但看完整本以後,又覺得內容稍微有吸引到我,就又再去買第二本,果然就是我喜歡的內容,如果是比較喜歡心理學的內容,會比較適合第二本,而第一本比較注重在生活日常對話。 --------- # 第一本 社交: 社交前事先準備話題,像是感興趣的活動、人事、新聞等等,溝通的效果就會好很多,多多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,而不是自己想說的。 聲調,也是需要刻意的練習,親和、溫暖的語調,會是一張很好的名牌。 穿著,是無聲的語言,告訴別人自己是怎麼樣的人,但注重外表的前提,是充實內在。 練習用眼神接觸對方,眼神能表達出思想情感。 人類有投射他人的傾向,自己怎麼對待別人,別人就會怎麼對待自己,所以保持微笑是最好的語言。 越是害怕尷尬,越應該主動打招呼。 把握開場的 30 秒,一句好的開場白,會給人深刻的印象,例如:今天過的如何、讚美穿著等等。放大音量,別擔心講錯話,專注應該說些甚麼就好,社交時要有自信,放開心胸與人談話,別擔心太多,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跟自己的生活有關係,緊張時,可以透過自我暗示,讓自己能做的更好,把握每次練習講話的機會,若不開口,學在多談話技巧也不能活用。 學會聆聽,不要隨意打斷對方的談話,簡要的重複對方的重點,讓對方繼續說下去,鼓勵對方談論自己,避免長篇大論的談論自己,以滿足對方為中心,不要打斷對方說話,即便有想法,也先讓對方一次說完。可以利用「還有呢?什麼沒了?」等等之類的繼續提出問題。 即便是聊到自己懂得的事情也要說不知道,讓對方認為這段對話有獨一無二的感覺,透過為什麼、怎麼會等等,講問題主導權還給對方,讓對方受到重視的感覺。 行為: 保持 15 公分的距離不要太近,給予適當的眼神接觸,握手時要輕微出力,表示尊重對方。 懷有敵意、有防備心,講話速度較慢,避免眼神接觸給予壓力;想說謊或愧疚時,講話速度較快。 談話時,不停的看錶,代表想離開或還有事要處理。 對談話內容不感興趣或是不信任,會將身體遠離對

精準提問的力量

書名:精準提問的力量 這本書看了兩次,還是抓不太到重點,書中是透過例子去說明,甚麼情境下是甚麼類型的提問,不知道是不是寫得太淺顯易懂,感覺都是基本常識,看完後並沒有挖掘到新知識的感覺,也可能是依照自己目前的程度,還沒有辦法瞭解這本書所要傳遞的內容,所以並不是這本書不好,而是不適合現在的自己。 這本書在每個段落都有個共同點,就是要學會聆聽,瞭解別人在傳達甚麼訊息,並且給予正確的回應,這也是人與人相處中最重要的一環,自顧自地講自己的,並不算是一段完整的對話,有時候與別人聊天時,會一直想講自己想講的事情,但卻忘記別人的感受,所以聆聽才更加重要。

大腦喜歡這樣學

書名:大腦喜歡這樣學 這本書主要讓在講如何適時的切換專注、發散模式,使讀書、考試更符合大腦的運作原理,並且透過回想、間隔複習,加強記憶組塊,主要是以故事的方式敘述如何運用這些技巧,這本書對於學生來說會比較有幫助。 --------- 專注模式,適合使用以學會的知識,更深入去探討,找出解決方法。 發散模式,適合跳脫思維建立新觀念、找出大方向。 將專注模式切換成發散模式,只需要在專注模式時,去做別的事情,像是散步,就能慢慢轉成發散模式。 想清楚後在解題,不要一拿到考卷就開始寫,因為大腦會自己找出類似的題型。 遇到問題卡關、腦袋打結時,可以透過眨眼睛,關閉視線,切斷注意力,開啟發散模式,或是先去寫簡單的題目,引發跳躍式思考。 透過眨眼睛轉移注意力,再檢查一次答案是否合理,全部寫完時從最後一題檢查回來,換角度思考。 為大腦暖機,看書前,先看看圖片、小標題、摘要、後面習題,在讀內文,以簡單的事情作為開頭,不要一開始就讀較困難的部分。 盡量避免被動式閱讀、畫滿重點、看答案就以為懂了,比起閱讀,反覆透過回想,是最好的刻意練習,透過間隔式重複法可以用來強化長期記憶,像是在複習中穿插一天的空檔適時休息。 發揮想像力,將公式轉換成圖像,圖像會使大腦更容易記下來。 列出一週的工作清單,且前天晚上列出隔天要做的事情。 使用番茄鐘工作法,培養專注力,避免拖延。 心理對比,想像完成目標後的生活,與現在的生活,兩者間的差異。 透過冥想和轉念,擺脫負面思維,例如:考試緊張時,透過轉念,告訴自己,考試讓我躍躍欲試;考前告訴自己,看看自己能力在哪裡,反正總會有出路,不用太執著。 成立有效的讀書會,可以透過別人發現自己的盲點。